1.(2023秋·广东湛江·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门类繁多,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青年人,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内在活力,这是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具体事件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民族复兴大责。为此,我想向大家发出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类学说在文化激荡中大放光彩;汉朝独尊儒术,奠定儒学正统地位;明清时期儒学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
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陶瓷微雕技术近乎失传。而王艺文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继承下来,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国家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有着推陈出新的精神,王艺文最终将一项文化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下来。“伙计们,抄家伙!”一首融合现代摇滚和传统华阴老腔元素的《给你一点颜色》被谭维维唱响,迅速问鼎热搜榜。她在歌中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豪迈质朴,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厚重积淀,唱出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复活,散发出诱人的光芒。这一切都启示我们,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
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于我们而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今天,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承继本质,涵养精髓,改造转化,创新发展,延续血脉,开拓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责,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部分,说的是青年人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内在活力。可见,本次作文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当代中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指令段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重点要写出“你”的联想和思考,要写出个人独特的思考和感受,适合写成议论文。
第二个指令是“联系具体事件”,所以考生写作时不能泛泛而谈,要找到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进行写作。如樊锦诗担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更是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又如河南卫视跨平台、新媒体和全媒体传播的《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成为爆款,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这是高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果,真正火“出圈”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年轻人对传承、发展、阐释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有益探索……论述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当前某些空喊口号,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内涵的做法提出批评。最后论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责任在青年。
2.(2023秋·四川绵阳·高三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陆九渊《象山集·卷三十五》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咬文嚼字》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陆九渊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就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像诸葛亮“观其大略”。
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
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通)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
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
如今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阅读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更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则材料,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的语录,意思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豁然开朗。看到这句,我们不难想起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也就是说读书会意即可,不用求甚解。而第二则材料中,朱光潜却认为读书要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可见,此处是一对矛盾的说法,怎么读书?是咬文嚼字还是会意即可?是揪住不放还是适当放过?需要辩证地去看。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咬文嚼字,什么时候会意即可。在追求细节把握和重点概念的时候,我们咬文嚼字。在追求整体全面的理解时,我们会意即可。
对此,在行文时,可先引用陆九渊和朱光潜的话,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写咬文嚼字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为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或法律文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后,写会意即可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是报纸,杂志和小说,需保持阅读的流畅和轻松。接着进行辩证的分析,对正在读书求学的我们,就像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有的题目需要我们咬文嚼字地深刻分析,有的题目需要我们总结全文,把握中心,会意即可。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定,合理的安排两种不同的方式。总而言之,咬文嚼字和意即可都是读书的有效方法,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有效阅读的目标。两者都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工具。
3.(2022秋·江苏扬州·高三扬州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局”是指人看待事情的态度、眼界或者胸襟。一般认为:格局大了,眼前再大的事情就小了;格局小了,哪怕再小的事情也会觉得很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格局之大,担当之重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通)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材料先对“格局”一词进行了阐释:“格局”是指人看待事情的态度、眼界或者胸襟。“态度”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心态、观点,也是一种追求、精神。比如:悲观,乐观,积极,消极等。“眼界”是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有宽窄之分,限于一己,囿于一域,势必眼界狭窄、见识短浅;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宽广的眼界什么时候都需要,尤其是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胸襟”是指人的心胸、肚量。“胸襟宽广”所描述的,正是那些心胸开阔,有包容之心、容人之量的不拘泥于眼前而着眼于长期的人们。
由此,我们可以对材料进行这样的解读:格局(胸怀,眼界)大了,眼前再大的事情(困难、挑战、逆境)就小了;格局小了,哪怕再小的事情(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吃亏、小困难、小挫折)也会觉得很大。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认识到“格局”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都应该有宽广的胸襟,以大格局成大事业。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格局”的内涵与实质,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如何提升格局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进行论证,以格局小的危害来突出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全面。在论述“如何提升格局”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提升格局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胸襟,有包容之心、容人之量;需要我们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而是要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等。
4.(2023秋·河南信阳·高三信阳高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材料二中写道:“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其实,何止是人主,一般人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人们要想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借助他力,成就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力量追求无限的成功,又怎能取得辉煌?所以智者会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
我们一直在强调靠自己的双手开拓世界,推崇以一己之力建功立业,却忽视了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勾践借范蠡之计而报仇雪恨,刘彻借卫青之勇而北却匈奴……适当地借助他人的力量,推自己一把,可以“送我上青云”。由此可知,学会凭借他人之力可以成就自我。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刘备却能成为其中的翘楚,争得一壁江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借助别人的才能。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借助诸葛亮的三把火烧出了蜀汉政权的根基。由此来说,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帝王之业,他谙知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的道理。然而,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代表依赖他人。(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通)康有为靠光绪帝之力变法而中途夭折,孙中山靠军阀革命而屡遭失败,这些历史的悲剧都在警告我们不能依赖别人的力量,否则只能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是借助他人而不是依赖他人,是用他人之力来辅助自己。
常春藤与金钱花,虽然没有坚强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树干和篱墙,以昂扬的姿态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篱墙和树干凭借着常春藤和金钱花的美丽,也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人生亦需要借力。汉高祖刘邦,如果不借助张良的谋略,不借助萧何的智慧,不借助韩信的带兵策略,是无法成就大汉江山,从而登王宝座的。反观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等人的谋略,结果被刘邦击败,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空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国家同样需要借力。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也应当学习借鉴别国的文化与科学,吸取别国成功的经验,把别国的经验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我所用,才能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讲述了借助外力的重要性。他力,无疑必不可少。巧妙借助外力,可以帮助我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合理使用他力,可以帮助我们稳步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走越远。
材料所提到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君主的,借助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借助天下人的耳力聆听声音,凭借天下人的智慧考虑问题,依仗天下人的力量争取胜利。
由此看来,一个人只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向成功,不管是谁,都需要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成功不仅仅是靠自己,事实上如今早已不是靠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一个人再有能耐,其力量也是渺小的,如同一滴水之于大海。所以,只有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何止是人主,一般人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把考生的目光由君主引到一般人,由古到今启发考生,接着点明了论述的核心。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自己的力量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能够借助别人力量的能力有多强。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论点,善于借力,走向成功。然后论述“生命借助他力而变得坚强”,再论述“凭借他人力量获得成功”,然后指出“凭借”“借力”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种智慧。结尾收束全篇,重申观点,善于借助外力,方能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5.(2023秋·内蒙古赤峰·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因才学优异而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国内不断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公仪休不受,他的学生劝说道:“老师爱吃鱼,却又不受鱼,这是为什么?”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要这鱼,如果接受了这鱼,那么,就会因受贿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到那时,我虽然还爱吃鱼,却再也不能满足这一嗜好了。现在不接受这鱼,就不至于被罢免宰相职务,就能永远地、经常地吃到鱼了。”他还说:“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相助,还不如自己帮助自己。”
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总有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会触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对上述公仪休的故事,你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班级组织的“感先贤智慧,促德行修养”专题讨论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扬自律自强之帆,行劈波斩浪之船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此次“感先贤智慧,促德行修养”专题讨论会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扬自律自强之帆,行劈波斩浪之船”。
公仪休曾说:“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在面临是否接受他人送的鱼这一抉择时,公仪休选择依靠自己,绝不接受他人贿赂,以使自己永远吃上鱼。诚哉斯言。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是放弃原则底线,依赖他人,还是严于律己,依靠自己?公仪休的故事似乎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古往今来,历史上犹如公仪休这般坚定自我原则、严格约束自己的仁人志士不计其数。在社会这个奇幻变化的大剧场里,有的人蜗居于舒适圈内,得过且过,没有原则信念,畏葸不前;有的人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随着时代的风浪起起伏伏。(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通)而我却总想到,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罗江,苏格拉底豪饮鸩酒于雅典监狱;于少保慷慨赴义,王国维复兴国学;卢梭呼吁主权在民,加缪执着推石上山。他们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点:为自己的信仰不被摧毁而奋斗,始终捍卫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信念和原则是他们勇气恒远持久的来源。公仪休如果放弃原则,接受他人的贿赂,那么他还会有宰相之职和佳肴之丰吗?可见,坚守原则,严于律己是安身立命、活出自我的重要保障。
公仪休不接受他人的贿赂,只吃自己买的鱼,这也是依靠自己、自强不息的生动诠释。凡事靠自己,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基本要求。那些依赖他人度日、终日无所作为的人终究会被时代、社会所唾弃。依靠别人,会让别人抓住你的软肋,他们总会出其不意地给你致命一击。公仪休显然深谙这个道理,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不给他人留下把柄,不给自己的事业留下隐患,这才是真正得以行稳致远的良方。你可知布尔什维克是如何捱过战争的炮火,众国的抵阻,终将社会主义变为现实,红色的火种撒向世界?你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红船出发,抵住不满与怨恨,笃行不怠,终让中国换了新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依靠任何人都不如依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塑造者。
几千年前公仪休的故事流传至今,仍带给我们诸多启示,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律自强之帆,行劈波斩浪之船,在人生的航线上勇往直前!“宰相拒鱼”的典故所蕴含的道理简单而深刻,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公仪休作为位高权重的官员,以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这则历史典故告诫我们惟有防微杜渐、慎微慎初、坚守清廉才能“其鱼长存”,无论何时都不能为利益所诱惑,而成为“规小得而大失者”。
这里的“鱼”,并不只是单纯的一条鱼。这鱼,代表了诱惑,代表了权力下潜藏的陷阱。公仪休坚决拒绝,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沾染上私欲的沾染,便很可能丧失仁义,背离公心。正是在这样审慎戒备之中,公仪休实现了自我超越,彰显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高尚品格和清高操守。身居宰相之位,控制自己的欲望,禁得起诱惑就是明智之举。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认清你的熊掌,禁得起鱼的诱惑,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古人云:“快于意者行于云。”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则如同浮云一样没有定向,难以成事。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控制得好能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努力拼搏;控制得不好,则容易引火烧身。古往今来,那些缺乏德行修养的人,当手中权力与贪欲混在一起的时候,人性的致命弱点便暴露无遗。贪欲是人生悲剧的开始,祸根由此埋下,苦果也只能自己吞食。
作文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围绕“感先贤智慧,促德行修养”进行写作。可从历史和先贤身上获得智慧。主体部分可写成并列式结构,如从“读史可以明志”“读史可以修德”“读诗可以养人”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可以结合青年身份思考,如何从公仪休的做法上得到修养身心的启迪。